在中国足球的黄金十年里,广州恒大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从2010年入主广州足球俱乐部,到2020年陷入财务危机,恒大足球的崛起与陨落,不仅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场资本游戏的狂欢,在这十年间,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血本无归,究竟是谁在恒大身上赚了几个亿?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许家印:恒大足球的缔造者与最大赢家
2010年,恒大集团以1亿元收购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后开启了中国足球史上最疯狂的“金元足球”时代,许家印的目标很明确:用足球撬动品牌价值,进而反哺房地产主业。
恒大足球的成功,确实给恒大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据统计,恒大在2013年夺得亚冠冠军后,品牌价值飙升,恒大地产的销售额从2010年的50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004亿元,几乎翻倍,2015年,恒大地产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之一。
更关键的是,恒大足球的成功为恒大集团在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助力,2014年,恒大地产(现中国恒大)的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港元,许家印本人也多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可以说,恒大足球的投入虽然高达数十亿,但许家印通过品牌溢价、土地政策优惠、融资便利等方式,赚到的远不止几个亿。
球员与教练:天价薪资背后的财富神话
恒大足球的崛起,离不开高薪引援,从孔卡、穆里奇到保利尼奥、高拉特,再到世界名帅里皮、斯科拉里,恒大在球员和教练薪资上的投入堪称天价。
以里皮为例,他在2012年执教恒大时的年薪高达1000万欧元(约合8000万人民币),成为当时世界足坛年薪最高的教练之一,而像保利尼奥这样的顶级外援,年薪也超过千万欧元。
这些球员和教练无疑是恒大金元足球的直接受益者,据统计,恒大在球员薪资上的总支出超过50亿元,其中不少外援在短短几年内就赚到了在欧洲踢球多年才能获得的财富。
赞助商与合作伙伴:搭上恒大快车的商业赢家
恒大足球的成功,也让众多赞助商和合作伙伴赚得盆满钵满。
- 东风日产:2014年,恒大与东风日产签订了一份5年10亿元的胸前广告赞助合同,创下中国足球赞助纪录。
- 阿里巴巴:2014年,马云以12亿元收购恒大足球50%股权,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商业上的巨大突破,但借助恒大的品牌影响力,阿里体育在足球领域的布局得到了极大提升。
- 其他赞助商:包括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恒大系企业,以及耐克、中国人寿等外部品牌,都曾借助恒大的曝光率获得巨大商业回报。
地方政府与地产商:足球背后的土地红利
恒大足球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场政商合作的典范。
在恒大入主广州足球后,广州市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包括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恒大借助足球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低价拿地,开发房地产项目,恒大在广东清远、佛山等地建设的足球训练基地,实际上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商业地产开发。
有业内人士估算,恒大通过足球获得的土地溢价和政策红利,可能高达数百亿元。
资本市场的玩家:恒大股票的涨跌游戏
恒大足球的成功,也让恒大系股票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13-2015年,恒大地产股价从4港元左右飙升至30港元以上,市值增长近8倍,不少投资者在这波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随着恒大债务危机爆发,2021年后恒大股价暴跌至1港元以下,许多散户血本无归。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真正赚到钱的,是那些在恒大股价高位套现的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
谁在恒大身上亏了几个亿?
恒大足球的辉煌背后,也有不少输家:
- 中小投资者:恒大债务危机后,股票和债券投资者损失惨重。
- 供应商与建筑商:恒大拖欠的工程款和供应商货款高达数千亿元。
- 球迷与足球产业:金元足球的泡沫破裂后,中国足球陷入低谷,许多俱乐部倒闭,球迷的热情也被消耗殆尽。
恒大足球的启示
恒大足球的故事,是一场资本与体育的狂欢,也是一场商业与风险的博弈,在这场游戏中,许家印、球员、赞助商、地方政府、资本市场玩家都曾赚得盆满钵满,但最终的代价却由中小投资者、供应商和整个中国足球产业承担。
恒大足球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中国足球的教训却值得深思:足球不应只是资本的玩具,真正的成功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健康的行业生态,而那些曾在恒大身上赚了几个亿的人,或许早已转身离去,只留下一地鸡毛。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