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这个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以其巧克力、啤酒和欧盟总部所在地而闻名于世,在这片看似开放包容的土地上,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禁忌,这些禁忌如同无形的边界,塑造着比利时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要理解比利时的禁忌,我们必须深入其复杂的历史、语言分裂和文化多样性之中。
语言: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比利时,最显著且敏感的禁忌之一便是语言问题,这个国家被划分为三个主要语言区:北部的弗拉芒区(使用荷兰语)、南部的瓦隆区(使用法语)以及东部的德语社区,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身份和政治的象征。
在社交场合,误判对方的语言偏好可能引发尴尬甚至冲突,在布鲁塞尔——这座官方双语城市,随意假设某人使用法语或荷兰语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历史上,语言争端曾导致政府多次垮台,2010年至2011年,比利时曾因语言政治问题创下541天无正式政府的世界纪录。
更微妙的是,弗拉芒人和瓦隆人之间的刻板印象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隐形禁忌,公开表达对另一群体的负面评价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即使私下里这种分歧依然存在,这种语言的分裂使得“比利时人”的身份认同变得复杂而微妙。
二战记忆:不可触碰的历史伤疤
比利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是该国另一个深层禁忌,虽然比利时以抵抗运动而自豪,但这段历史中不乏灰色地带。
最敏感的话题之一是部分弗拉芒人与纳粹合作的历史,战后,这段记忆被深深埋藏,公开讨论只会引发痛苦和分裂,同样,犹太人大屠杀中比利时当局的角色也是一个谨慎对待的话题,2019年,联合国报告对比利时在殖民历史中的种族主义提出批评后,相关讨论才逐渐进入公共视野。
这些历史伤疤提醒我们,禁忌常常源于未愈合的集体创伤。
殖民历史:沉默的负罪感
比利时在刚果的殖民统治是该国最沉重的历史包袱之一,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时期(1885-1908),刚果自由邦的暴行导致数百万刚果人死亡,这一历史事实在比利时长期被淡化处理。
直到最近二十年,这段历史才逐渐进入公众讨论,2020年,比利时国王菲利普首次对刚果殖民历史表示“深遗憾”,但未正式道歉,公共场所的利奥波德二世雕像成为争议焦点,有些被移除或加上说明牌。
在社交场合,为殖民统治辩护或轻描淡写其暴行会被视为极度失礼,随着比利时刚果裔社区的增长(现约占人口2%),这段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影响着当下的多元文化共处。
社会礼仪:不可言说的规则
比利时社会的日常禁忌体现在诸多细微之处,准时观念极为重要,迟到超过五分钟需提前通知并合理解释,用餐礼仪也十分讲究,比如双手必须始终可见在桌面上,但手肘不能靠在桌上。
在比利时,直接询问收入、年龄或政治倾向被视为冒犯,这种对隐私的尊重反映了比利时文化中内敛的特质,与南欧文化相比,比利时人更注重个人空间,过度的身体接触或情感表达会让人不适。
职场中的等级制度虽然不如法国严格,但依然存在,挑战上级需讲究策略和场合,公开对峙通常不被鼓励。
宗教与世俗的平衡
比利时以天主教传统闻名,但近年来世俗化程度加深,公开表达宗教信仰或反宗教立场都需谨慎。
在 abortion 和 euthanasia 等伦理议题上,比利时虽已立法放开,但公开讨论时仍需保持尊重和谨慎,2002年,比利时成为全球第二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这一决定反映了个人自由与生命价值之间的复杂平衡。
超越禁忌:多元共存的智慧
比利时的禁忌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全球化推进和年轻一代成长,许多传统禁忌正在逐渐淡化,理解这些无形边界仍然是融入比利时社会的关键。
这些禁忌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小国在多元文化中寻求平衡的智慧,比利时人似乎明白,在一个分裂的社会中,某些话题的沉默不是出于虚伪,而是共存的必要代价。
正如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所示,表象之下总有更深层的现实,探索比利时的禁忌,不仅是了解这个国家的钥匙,也是思考如何在差异中建立共同生活的契机,在看似矛盾的禁忌与开放之间,比利时提供了独特的欧洲智慧:承认差异的存在,同时寻找超越差异的共存之道。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