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政治图景中,尼日利亚以其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与复杂的社会结构,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穆罕默杜·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这位曾以军事强人身份统治国家,又两度通过民主选举登上总统宝座的政治人物——无疑是过去十年间塑造尼日利亚命运的关键角色,他的执政生涯,交织着铁腕、承诺、争议与挑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西非巨人寻求自强与发展的艰难路途。
从军人到民选总统:一条独特的政治轨迹
布哈里的人生轨迹本身便是尼日利亚现代史的缩影,1942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北部的杜塞,他早年投身军旅,并在职业生涯中稳步晋升,1983年除夕,时年41岁的布哈里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上台,成为尼日利亚国家元首,在其为期20个月的军政府统治期间,他以标志性的“反贪战争”(War Against Indiscipline)闻名,试图通过严苛的纪律和法令整顿社会秩序、打击腐败、提振经济,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短期效果,但其高压手段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最终在1985年的另一场政变中被推翻。
布哈里的政治生命并未就此终结,在尼日利亚回归民选政治后,他历经四次竞选失败,最终在2015年的大选中,以“变革”为口号,击败时任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历史性地完成了尼日利亚首次反对党候选人的权力和平交接,这次胜利,不仅体现了民众对乔纳森政府处理博科圣地叛乱和经济问题不力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人们对布哈里个人声誉——尤其是其廉洁形象与强硬作风——所寄予的厚望。
核心议程与执政挑战:安全、经济与反腐
布哈里总统的执政议程始终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国家安全、经济多元化与反腐败斗争。
在安全领域,他上任之初便面临博科圣地极端组织的严峻威胁,布哈里政府重组了军事领导层,加强了地区合作(特别是在乍得湖流域多国联合特遣部队框架内),并成功收复了该组织控制的大部分领土,显著改善了东北部地区的安全形势,安全挑战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点,在其任内,尼日利亚中北部地区农牧民冲突加剧,绑架勒索犯罪猖獗,以及东南部分离主义势力抬头,构成了新的、复杂的安全困境,持续考验着政府的安全治理能力。
经济方面,布哈里政府遭遇了全球油价暴跌的严重冲击,尼日利亚作为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经济一度陷入衰退,政府推行了包括“尼日利亚经济复苏与增长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试图推动经济多元化,改善基础设施(如重点推进铁路网现代化),并鼓励农业发展,外汇短缺、奈拉贬值、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居高不下等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顽疾,尽管后期经济有所复苏,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贫富差距依然悬殊。
反腐败是布哈里最鲜明的政治标签,也是他赢得民心的重要基石,他的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总统咨询委员会负责资产追回,并推动了一些备受瞩目的腐败案件审判,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腐败行为,并追回了部分被窃取的国有资产,反腐败进程也因其进展缓慢、选择性执法的质疑以及政府高层自身不时卷入的争议而受到批评,许多人认为,反腐败运动未能触及腐败体系的根本,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评价与遗产:坚韧下的未竟之功
对穆罕默杜·布哈里的评价注定是复杂且两极分化的,他的支持者赞誉其坚韧不拔的性格、爱国热忱以及在困难时期维持国家统一所展现的坚定意志,他们指出,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和全球经济震荡时,布哈里守住了国家的基本盘,并在基础设施等长期项目上奠定了基础,他的个人廉洁形象,在腐败横行的政治生态中,始终是一面独特的旗帜。
批评者的声音同样尖锐,他们认为,布哈里的治理风格有时显得过于集权和官僚,经济政策未能有效应对结构性危机,导致民生维艰,安全形势虽有局部改善,但整体上依然脆弱,部分地区的不安全感甚至加剧,他在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尤其是南部基督教徒与北部穆斯林之间的张力)以及保障言论自由等方面,也时常引发争议。
2023年,布哈里结束其两届任期,平稳交棒给博拉·提努布,他的政治遗产,是一个在巨大挑战面前展现了非凡韧性,却又未能完全实现其“变革”承诺的尼日利亚,他像一位坚韧的舵手,在风高浪急的海域中努力维持着航向,但国家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经济依赖、治理失效、安全漏洞与社会分裂——依然是需要后继者直面和解决的艰巨任务。
穆罕默杜·布哈里的时代已经落幕,但他所留下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关于领导力的本质、改革的艰难,还是一个大国转型的曲折,都将继续在尼日利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的故事提醒世人,治理一个像尼日利亚这样多元而复杂的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决心与正直,更是深远的智慧、包容的胸怀以及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